第(2/3)页 双手沾满太史血的崔杼,明白单用硬的办法是办不到的。 崔杼问他:“你还不怕被杀头?” 仲叔答说:“秉笔直书,是史官人品和道德的崇高体现,史官对后世应负历史责任!” 崔杼听后无可奈何地说:“我也是为了国家才杀这个无道昏君。即使你直书,国人也会谅解我的。” 便不再追究仲叔死罪。 仲叔没被抓去砍头,在回家路上遇上另一个史官南史氏。 南史氏对他说:“我担心你可能与你三位哥哥一样惨遭不幸,所以我又背着竹简准备再去接你的班,执笔直书这段历史。” 李愔曾经为古人的这种高尚品德正直人格所感动的热泪盈眶。 然而在读过《史记》之后,他的这份信念动摇了…… 按道理来说,铁骨铮铮的司马迁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绝不向任何强权屈服,亦不会去粉饰统治者. 这样的人写出来的史书,自然应当客观公正,否则何以被历朝历代奉为圭臬,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人非圣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喜恶、立场,皆有私心。 而每当私心作祟,便难以做到绝对的公正。 司马迁的确是个硬骨头,《史记》之中,从未写过当权者的好话,而这并非是出于绝对公正,乃是因为个人经历. 对当朝统治者有着强烈的怨恨和愤慨,其要求便极其苛刻。相反,由于他的悲剧经历,难免会对那些与他有着相同的较悲惨经历的人产生同情甚至共鸣,从而笔下留情。 反而对成功人士有所不满,怨气极大…… 比如,纵观《史记》,对于项羽以及李广极尽赞美之能事。 他用大笔墨描写项羽死前的悲壮经历,以此衬托项羽的悲剧色彩,而对项羽的残暴、屠城、虐杀百姓、活埋秦军战俘等等. 或是不写,或是一笔带过。但是一旦项羽做了哪些值得称道的事情,他就会大书特书。 李广也是一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