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殿试名单-《汉帝崛起》


    第(2/3)页

    “听说袁绍在家为父母守孝,已经三四年了吧?”

    “正是。”

    蔡邕答道,“袁本初真乃至孝贤德之人,他先前为母守孝三年,自去年开始又为亡故多年的父亲补孝。

    此举得到士林及乡野一致赞赏,臣等举荐袁本初也是因为其恪守孝道之德行。”

    “是么?”刘宏嗤笑一声,“其父亡故至少有二十余年吧?这守孝之举来得何其迟也?”

    “袁本初守孝之父乃其宗法之父,并非生父,其生父实为周阳公。”蔡邕解释了一句。(袁逢字周阳)

    “朕当然知道,若袁绍真讲孝道,他继嗣那天开始就补服父丧才是正理。好了,这些暂且不论。”

    见蔡邕还要辩解,刘宏抬手止住,直接开始上大锤。

    “天下为父母守孝之人何止千万,偏偏就袁绍一人因此闹得举世皆知,名满天下,连朕闻其名都如雷贯耳,是为何故?

    袁氏宗祠应该在汝南吧?

    他却偏偏来京都雒阳守孝,是为何故?

    朕听说袁绍守孝期间,家中宾客络绎不绝,天下士子争相前往探访,其好大的派头。

    朕还听说袁绍与党人何颙、张邈、许攸来往甚多,尤其何颙,二人时常聚首密谈。

    若朕所记不错,何颙乃党人谋主之一,曾为党魁窦武出谋划策,袁绍此举又为何故?”

    蔡邕呆滞地看着刘宏不断敲打着御案的手指,呐呐不能言。

    “在朕看来,袁绍守孝不过是纳名养望的手段而已,只不过天下士人偏偏愿意捧场。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党人不就一向惯用这种手段么?

    反正都是看破不说破,你好我好大家好,相互成就而已。

    说起来,也是因为养望这条路对某些人来说实属无上捷径,前有王莽,后有窦武,再来一个袁绍也不算多。

    守孝三年又三年,看似误了仕途,实际却能攫取别人三十年都得不到的名望,何其划算之举!

    若朕所料不差,此次即使将袁绍纳入殿试名单,他也会以守孝为由拒绝参加,到时朕倒是成了他养望之路上一块结实的踏脚石。”

    蔡邕心底泛起阵阵寒意,背脊冷汗涔涔,只敢将目光放在自己脚尖处。

    刘宏嘴角微翘,安抚道:

    “卿不必担忧,虽然卿等举荐袁绍,也不过是被其虚伪盗名之作为蒙蔽而已,朕不会在意。不过以后可得擦亮眼睛,考察人才需要更深入分析才行。”

    “谨遵陛下教诲。”蔡邕脑中一片空白,只是循着本能茫然答道。

    刘宏见他不在状态,心知这番话对蔡邕这样迂直的士大夫着实冲击不小,于是暂时歇了口,等待蔡邕自行回过神来。

    等了约莫一盏茶时间,蔡邕才恍然惊觉。

    他抬头看向刘宏,见刘宏似在沉思什么,这才轻轻拭去额前的细汗,礼道:“臣失态了,请陛下恕罪。”

    “噢,何罪之有?”刘宏摆了摆手,表示自己浑不在意。

    稍许,又接着道:

    “此次将袁绍姓名从名单中摘除,料想袁家那二位会打听缘由。

    卿不妨与二位袁公直说,朕不喜自作聪明、好名养望、居心叵测之辈。

    袁绍尽孝,朕甚是赞赏,只是孝之道,贵以诚,望其莫要糊弄了其祖宗之灵。”

    “遵旨!”

    蔡邕早知面前的年轻天子极有主见,由此对于天子的话,只要不违背他心中道义,他一般都会听着,而不多言。

    刘宏点点头,转而换了个话题。

    “此次让卿等拟定名单,筹备殿试,必然风声不小,朝廷内外有何反响?”

    蔡邕斟酌片刻,答道:“朝中大臣除了有部分向臣等推荐人选之外,基本以观望为多。倒是太学那边不知怎么闻得风声,不少太学生向博士建言,要求殿试能对其开放。”

    “哦?”刘宏惊讶道:“太学生是自发而为,还是有人鼓动?”

    “臣就此事询问过博士祭酒,亦前往太学查访过,的确是太学生自发而为。

    臣以为太学生此举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在籍太学生尚有近万人,而每年能通过太学策试并入仕者极其有限。

    太学生苦无出路,陛下试行之殿试不失为入仕之良机。”

    “对于此事,卿有何建议?”

    “太学生中亦不乏真才实学之人,之所以寂寂无名,一是朝廷录用名额有限,二是无有施展才干之机会。

    若陛下能破格提拔,不仅能收太学生之心,且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才若渴之贤德。

    此外,有才学而不显之人要么无进阶之资源,要么不攀附于权贵,此不正是陛下所需要的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