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转手即是巨额利润-《重生之资源大亨》
第(1/3)页
林启东和夏天最近这两个月确实是疲倦不堪,但是,两人也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风光!这令两人的心情可以说是十分地愉悦!
德光电子集团的前身不过是离山区所属的一家小电子厂,两人也不过是厂里的工程师和中层干部,而无线电一厂和奉铁电子厂那都是市属企业,不管是工厂的厂区占地面积还是职工的人数、企业的总资产,等等等等,可以说都远远在德光电子厂之上!八十年代的时候,这两家工厂还是德光电子厂需要仰视的庞大企业,德光电子厂的这些工人们要是有机会进入这两家企业当工作,那都是属于祖坟冒青烟的!而不过是过了区区的十年时光,如今的以德光电子厂为核心基础组建而成的德光电子集团,却已经成为了这两家企业未来的东家!这不禁令人感叹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世事之微妙!
虽然说方明远当时被招到了帝都去了,但是赵绪安仍然是依照原计划立即就启动了市政府相关部门与德光电子集团之间就无线电一厂和奉铁电子厂的收购转让事宜的谈判——这个消息传扬开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无线电一厂和奉铁电子厂今年前来市政府相关部门闹薪的人数大为减少!所有人都在期盼着市政府的消息!
与德光电子集团同在一个城市里的他们,自然是知道,如今的德光电子集团,已经是奉元市里排得上号的创汇大户!每年出口日本的游戏机价值数百亿日元,可以说是奉元市政府的重点扶持企业!而且,德光电子集团,这些年来,发展势头十分地喜人,可以说是一年上一个台阶,目前据说又要上新厂区,生产新产品,这不由得令两大厂的工人们为之心动!
大家都知道,方家名下的这些产业里。工人们的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尤其是在年前,方家又出台了关于企业工人工伤的新规定,其中的承诺,别说私营企业了,就是绝大多数国营企业也无法做到!
所以,当市里说,要将两个厂子交与德光电子集团收购的时候。两家企业的员工们,完全没有很多国营企业被私人企业收购时,工人们强烈的抵制情绪。人们反而是迫不及待地希望双方间能够迅速地达成协议,他们能够尽快地成为方家的产业工人!
虽然说,在谈判的过程中,无线电一厂和奉铁电子厂的原管理层,出于种种的原因,给双方间的谈判不断地设置障碍,但是都是螳臂挡车。被得到了省里支持的赵绪安不留情地“镇压”掉了几个之后,这些人一个个就乖得像猫咪一样了。
若不是双方间在收购金额上迟迟达不成共识,其实在年前。就差不多可以盖章定论了。方明远不愿意在收购两家工厂这件事上日后给他人留下把柄,损及方家的声誉,所以指示他们尽可能地提高收购价。而市政府的这一边,则是希望尽快地甩包袱,同时也是有着扶持德光电子集团的意图,所以在转让价格上,压得比较低,甚至于到了只要德光电子集团能够全盘接收两厂的在职工人,就一切好谈的地步。
所以经过这近两个月里陆陆续续地谈判。最终双方间达成协议,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双方负责人的正式签字了。
林启东打了一个哈欠,这两个月下来,又要过年,又要组织职工缅怀老人。还要筹备新的厂房和生产线,还要与奉元市政府进行谈判,别说他已是知天命的人了,就是年青小伙子,这么多的事情压下来。也是够喝一壶的。之前,这是有一股心气在这里顶着,如今眼看着整件事情已经要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这心气自然也就有所放松了。
打哈欠是会传染的,不仅仅坐在他旁边的夏天是哈欠连连,就连从楼上走下来的林蓉和方明远也不禁受到了他的感染,同样是哈欠连连,林启东和夏天简明扼要地将与奉元市政府达成的协议与方明远说了一遍,方明远点了点头。
“方少,现在我们两人关于这两处厂区的处理,有一些分歧。”林启东道,“因为在决定收购这两家企业之前,德光电子集团就已经在离山科技园区申请下来了新的土地,并且已经着手修建新的厂区,所以我认为,这两处厂区可以暂时搁置。但是老夏认为,如果说将这些工人们全部都转到离山厂区的话,由于两地之间的距离,会造成很多工人上下班乘车不便,而且坐车的时间过长,恐怕很多工人会难以接受!”
方明远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麻烦,正如夏天所认为的那样,奉元市区与离山区之间的路程并不近,而且两地之间并没有公共汽车,而是由长途汽车公司负责两地之间运输,这么多的工人要到离山区去上班,肯定会给长途汽车公司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即便是两地之间开了公司的班车,也由于两地之间的高速公路还未修成,而造成路上所用的时间过长!
但是林启东所想的也有他的道理,德光电子集团目前的厂区全部都在离山科技园区,新建的厂房也在那里,这对于收发货物,以及公司对工人的管理来说,有着诸多的方便,也方便各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调。况且,这两家企业的厂房和设备都无法达到德光电子集团生产的最低标准,如果说在这里生产的话,还得对厂房和设备进行修缮改造和更新,所花费的费用,也不比在离山重建新厂区便宜多少!
“方少,我知道,老林的想法对于公司来说,是最合适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公司的成本支出。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做的话,虽然减少了公司的成本支出,但是却同时也降低了这两家企业原职工对于德光电子集团的认同感,而且这样长时间在路上,可以说是变相地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间,缩短了他们的休息时间,而这两个厂子里的职工,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在三十岁到四十五岁的这个年龄段,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压力很大的时期。如果长时间地处于疲劳工作中……”
第(1/3)页